机车菌今天和各位聊聊摩托车的文化,说到摩托车文化机车菌脑袋就会冒出来咖啡骑士(café racer),穿克(tracker) ,波波儿( bobber) 等专业名词。这些名词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改装风格,不同的风格源自不同的国家和时代背景,很难用三言两语简单的说明这些文化。机车菌恶补了一番知识之后给大家带来关于这些文化的来源,有误的地方欢迎各位指出,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补充。
Café racer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伦敦街头,那个时候二战结束,百废待兴。大家都没有钱,廉价的交通工具是大家需要的。而在当时英国,尤其是年轻人选择更多的是以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。
Café racer咖啡骑士的坐骑是一种放GP赛事的改装,咖啡骑士基本上都是追求速度,刺激的年轻人。他们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真正的赛车手,他们喜欢聚集在咖啡馆里,打赌飙车,规则是从这家咖啡馆到另一家咖啡馆这条路为赛道,谁先跑到谁就赢还有另一种说法:20世纪50年代同样也是摇滚乐盛行的年代,咖啡骑士也都是摇滚乐迷。当时英国没有广播,年轻人的收入也无法承担唱片和唱片机的费用。如果要听音乐就到咖啡馆里去听点唱机。而咖啡骑士常常聚在一家有点唱机的咖啡馆里,一边听歌一边喝咖啡一边侃大山。有些活跃分子总喜欢跑几圈,便邀请其他咖啡骑士来比赛。比赛的规则是:点唱机开始播放一首摇滚乐的时候,咖啡骑士冲出咖啡馆发动摩托车,骑行另一个咖啡馆,然后返程。在摇滚乐播放的三分钟时间里,哪一个咖啡骑士先回来或者谁离点唱机最近谁就赢。这种方式称为唱片竞赛“Record-Racing“。获胜方被称为”ACE Café Racer“。
在现代各种高性能跑车泛滥,一辆性能跑车可以轻松跑到每小时100英里(约160KM/H)的速度。但在当时,这个速度算得上是当年街头摩托车的极限。咖啡骑士为了追求这样的极限,加之各种山寨改装,出现严重交通事故是经常的事。出的事故多了,民众对咖啡骑士的偏见也多了。渐渐的,咖啡骑士文化被打中视为地下文化。因为受到大众的鄙视,咖啡骑士又和其他的摩托车群体(MOD族,这款文化机车菌会单独讲的。)产生严重的冲突。这也使得法非歧视文化发展的艰难。但是,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“平凡的冲突树立了咖啡骑士强悍的形象。
一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,咖啡骑士才通过一位叫比尔谢尔·高德的牧师改变了大众对他们的看法。高德牧师在自己的教区为咖啡骑士提供了一个聚会的地方,提倡他们行善积德(感觉像古惑仔里面的牧师),去孤儿院养老院送善物。这就是59车会(fifty-nine)的起源。由于高德牧师的做法,民众开始慢慢接受咖啡骑士这一文化。这一行为传到了美国,形成了美国三枪车友会的行善活动。
那么问题来了,咖啡骑士的车是什么样的呢?
咖啡骑士风格的摩托车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:
第一:分离式手把,这点和现代高性能摩托车一样的。
第二:要有个帅气的头罩
不是现代的赛车包板,而是头罩。
第三:单人座而且一定要有性感的屁股(驼峰)
具备以上三点的摩托车才是一辆纯粹的咖啡骑士,一辆高尚的咖啡骑士,一辆脱离低级趣味的咖啡骑士。
那么,又有问题来了。要怎么打扮才有咖啡骑士范儿呢?
首先要有件帅气的皮夹克
然后还要有一顶炫酷的复古头盔、一条丹宁的原色牛仔裤和一双帅气的工装靴。
再来一双复古机车手套。
OK,齐活儿啦。然后你只需要跨上自己的Café出去骑(zhuang)车(bi)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