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   来源:壹摩托    点击:8817

本田赛车的五十年,抗战的五十年。

要研制一台超级跑车,最佳的练剑场必然是各大小赛事。


Honda之所以有着如此的江湖地位,全因多年来在赛道上累积的成果。原来Honda参加电单车赛事已有50周年,多年来造就了不少殿堂级车手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赛车简史

第一台电单车于1894年由德国人研发,而第一场电单车就在数年后法国内举行。当时的赛事全长400km。到了1906年,英国人于人岛(Isle of Man)举办了Tourist Trophy (TT),在世界大战前于中欧地区的赛车运动也同时百花齐放。


二次大战后,于1949年FIM (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Motorcyclisme)成立,为公路赛设下模式,至今的GP赛事亦沿用了当时的比赛形式。而第一场在FIM监督之下的赛事,就是1949年的人岛TT大赛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
为何本田宗一郎订下人岛大赛作为目标?因为当时人岛TT是最难胜出的赛事,而且亦是电单车赛的一个象征。本田宗一郎认为,在宣告争胜的野心之后,可以为他的公司带来全日本人民的注意。事实上,他成功了!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
赛车第一步

在50年代,GP赛事在只在欧洲举行,而冠军亦有欧洲品牌夺得。1959年的人岛TT赛,是首次有日本车队参加GP赛事。当年Honda派出了4台125cc赛车出征,最后取得了第6、7、8及11名。这个成绩对于首度参赛的本田来说是十分出色的,亦驱使他们于翌年进军全年度GP赛事。


自1960年起,Honda以125cc及250cc机器进军所有GP赛事。他们的努力终于在1961年得到成果,Honda 125cc车手菲利斯(Tom Phillis)于西班牙站GP赛事取得了首个冠军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
在下一站德国站赛事中,高桥国光(Kunimitsu Takahashi)在250cc组亦取得了首个冠军,这是日本车手及日本的赛车首次在这项赛事中获胜。就在这一年,本田得到了双冠军,取得了125cc及250cc的冠军宝座。


到了第三年挑战人岛TT赛,Honda终于凭希活(Mike Hailwood)取得冠军。事实上,当年的125cc及250cc组的前五名,都由日本车厂取得,后者更为本田宗一郎带来莫大的喜悦。


在成功挑战250赛事后,本田于1966年决定挑战500cc组别。当年除了side-car组别之外,本田在所有的组别中都有战马,当中包括50、125、250、350及500cc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
更厉害的是,本田取得了所有组别的总冠军,在1967年暂别赛车舞台前一共取得了138场胜利。这显示了本田有打进世界舞台的技术,亦将Honda的名字传遍世界各地。


当时日本车厂在60年代参加GP赛事,硬生生地夺去了欧洲车厂的领导地位。在250cc及350cc的组别中,日本制的机器竟然用上了六汽缸,波箱则有七至十前速,当时的市贩车只有4至5前速而已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
这个大差距促使FIM在1969年修例,订下了限制车重、汽缸数量及最多六前速等的规例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

重整旗鼓

在取得过骄人的成绩后,Honda于1967年退出了赛车舞台。虽然当年的确雄霸了赛车界,但十年后的Honda仍可以获胜吗?而赛事技术的发展并非以年计算,而是以日计算的。


为了找答案,Honda于1977年11月再次宣布出征500cc这项顶尖GP赛事。虽然重返赛道已是一项大新闻,但Honda还要带来更震撼的消息。当所有人都用二冲程机器时,Honda却用四冲程机器出赛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
昔日Honda还参战500cc时,四冲机器尚有优势,因为二冲的机器发展尚未成熟。但1977年的二冲机器,已能爆发出惊人的威力,四冲机器反而被视为不利的条件。


不过Honda要展示的是其原创精神,于是发展出一台高转数四汽缸引擎,配以独一无二的椭圆形活塞。那就是1978年NR500的原型车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
当然,要让机器发展成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直至1979年第十一站英国站的GP,NR500才正式登场。可惜当年两位车手都要退阵,新的机器亦未能胜出任何赛事。到了1981年,NR500亦告退出赛事。


在NR500宣告失败后,工程师们决定打造一台更完美的二冲机器。那时所有对手的二冲四汽缸机器都可以爆发出130匹马力,但对于当时的轮胎来说是一个不能承受的负荷,亦带来战马不稳定的问题。


于是工程师选择了V3作为新机器的样式,车身可以轻巧一点亦有助延长轮胎寿命。另一方面,车身可以造窄一点,于是能减低风阻及达到更快的极速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
到了1982年,史宾莎(Freddie Spencer)就凭二冲V3引擎的NS500取得了首站的三甲,七站之后史宾莎更取得了比利时站冠军。这跟Honda上一个冠军相距了15年,其后Honda车手亦再有取得冠军,証明了NS500的方向正确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(1983)


雄霸天下

1983年是所有车迷不会忘记的一年,那年12站的GP赛事中只有Yamaha的罗拔士(Kenny Roberts)及Honda的史宾莎(Freddie Spencer)两日包办了所有杆位及分站冠军。


二人在整季中斗得你死我活,最后史宾莎以2分之微取得了年度冠军,为Honda取得了首个GP500车手冠军,亦取得了Honda回归赛道之后的首个车厂冠军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(1984 NSR500)


那时候,轮胎的发展亦渐渐成熟,放射线式结构的轮胎开始投入赛道上,让一众二冲四缸的战马有抬头的机会。到了1984,Honda就研发出自家的四缸机器来应战,那就是鼎鼎大名的NSR500了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(1985)


在1985年,史宾莎同时出战500cc及250cc赛事。凭NSR500他蝉联了冠军,而250cc组别中,他以新研制的二冲机器RS250RW应战,亦告获胜。这个纪录至今仍未有人能打破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
到了90年代,马力赛仍在进行。不过轮胎仍然承受不了,只有少数的车手能将多出的马力化为更高的速度。另一方面,引擎亦变成一台难以操控的洪水猛兽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
Honda于1992年研发出「Big Bang」引擎,采用了全新的点火间距并爆发出深沉的排气声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
这时候,杜汉(Mike Doohan)登场,以全新的NSR500带来更快的节奏。这台新机器足以参战MotoGP组别赛事,而杜汉亦凭它于1994年起连续五年取得总冠军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
NSR500自1984年亮相至2002年最后一代,期间为本田取得了11个车手冠军及14个车厂冠军。


1997年是NSR500最光辉的一年,共有15场胜,当中更打造了22连胜的纪录,让NSR500成为了90年代传奇之车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
2001年的首站日本站中,罗丝(Valentino Rossi)、加滕大治郎(Daijiro Katoh)及东雅雄(Masao Azuma)三人凭Honda战马胜出了500cc、250cc及125cc三组赛事,亦为Honda取得了500场胜的纪录。



四冲降临

当年的NR500是一众二冲赛车中的唯一四冲机器。到了近代,有鉴赛车跟市贩车的差距愈来愈大,亦基于环保问题,车厂就向FIM建议修改赛例。最后建议被接立,于2002年MotoGP便加四冲机器的赛事。


那时二冲引擎尚未被淘汰,最大排气量只可有500cc;至于四冲机器,最大排量可高达990cc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(RC211V)


同年,Honda研发出990cc四冲引擎的RC211V,令人再次想起60年代Honda的光辉岁月。为保持革新的态度,RC211V采用了V5制式,亦进一步研究Big Bang的点火间距应用。


虽然研发的时间很短,但RC211V的表现足以盖过NSR500。Honda就在2002年取得了车手及车厂总冠军,是赛事改制后的首个冠军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
讽刺的是,990cc的战马在直路上的车速可以高达330km/h,这已经超越了安全程度,亦没有多少赛道有足够的安全设备应付这种高速下的意外。于是2007年,FIM又再修例,限制MotoGP战马的最大排量在800cc,同时亦限制了轮胎的使用。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
到了2007年,Honda打造了V4的R212V来迎战800cc的MotoGP赛事。直路极速下调了15km/h,但车手可以更早开油及更迟剎车。轮胎的技术更加成熟,990cc关始使用的循迹控制(traction control)系统亦更加完善,于是800cc的圈速跟990cc的圈速不相伯仲。


2009年MotoGP采用了单一轮胎赛制,让机器跟车手的表现成为致胜关键。于事车厂在赛季以外的时间需要投入更多研究,加入计算机、数据分析、高级模拟系统,来打造高准确性的争胜战马,同时亦为Honda的市贩车带来新的技术发展。出战人岛TT宣言的精神得以延续下去!


本田摩托车赛车,抗战的五十年

上一篇    下一篇

猜你喜欢

更多摩托车最新资讯

欢迎关注机车网微信公众号 jichew

随时随地为您推送最新机车资讯大餐